澳门码资料版本大全,2024新澳门精准正版资料大全,澳门精准资料期期精准每天更新,白小姐一肖一码2024年,2024澳门特马今晚开奖06期

澳门码资料版本大全_刘伟: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及主要问题  第1张

今年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并呈现出向好的回升趋势。从GDP增速来看,经济增速的恢复相当显著。从失业率指标来看,失业率符合政策目标预期。从国际收支来看,今年上半年以来,进出口有明显改善。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更为均衡。

当下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供给需求的双向冲击和国内国际风险叠加。在需求冲击方面,今年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始终围绕“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核心问题。从动态角度来看,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趋势。国民经济循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再生产)存在堵点,消费与生产难以匹配,收入水平的增长也存在问题。导致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居民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就业。从投资需求来看,投资主体主要是国有经济单位,市场力量的调动并不充分,投资支撑力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存在问题。在供给冲击方面,房地产等行业的企业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接下来需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并提高宏观政策的一致性。例如财政政策,包括支出政策和收入政策的一致性。其次,在货币政策加大力度的同时提高其有效性。

一、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判断

根据去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4月30日政治局会议对今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7月30日政治局会议对上半年经济工作态势和宏观政策的研判,今年我国经济总体保持平稳,并呈现出向好的回升趋势。

第一,从GDP增速来看,今年1-6月,GDP增长了5%,总规模超过61.8万亿元人民币。据CMF报告预测,三季度的增长率可能接近5%。按照这一增速,预计前三季度GDP总额将超过90万亿元人民币。相较于美国、日本和欧盟,中国经济在疫情之后开始复苏,经济增速的恢复相当显著。

第二,从失业率指标来看,今年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总体保持在5.1%,低于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政策目标。由于在校大学生7-8月毕业季期间进入就业市场,会对就业统计口径产生结构性的影响和变化,预计7-8月这一指标略有上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就业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中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可以提供240万个就业岗位。从目前的数据来看,5.1%的失业率符合政策目标预期。

第三,从国际收支来看,即进出口情况,2023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下拉动国内生产总值0.6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今年上半年以来,进出口有明显改善,1-6月,货物进出口总额211688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出口121298亿元,增长6.9%;进口90390亿元,增长5.2%。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30909亿元。服务进出口总额35980.3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出口14675.8亿元,增长10.7%;进口21304.5亿元,增长16.4%;服务贸易逆差6628.7亿元。

消费方面,今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万亿元,增长3.7%。投资方面,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出口方面,货物进出口总额211688亿元,同比增长6.1%。从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经济增长更为均衡,因为去年主要依靠内需,出口是负增长。

二、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去年12月经济工作会议主要概括了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效需求不足;二是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三是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四是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五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基本延续了经济工作会议五个方面的概括。4月30日政治局会议将“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调整为“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并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调整为“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所以,当下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供给需求的双向冲击和国内国际风险叠加。

在需求冲击方面,今年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始终围绕“有效需求不足”这一核心问题。从GDP平减指数来看,中国实际GDP增长速度持续二十多个月(即7-8个季度)高于名义GDP增长速度,反映出总需求疲软已经形成一个较为长期的趋势。

从消费需求来看,中国市场规模庞大,这得益于我们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增长的新增人口。即便出生率有所下降,2023年仍有超过900万的新生儿。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按照汇率换算成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属于名列前茅的超大经济体。因此,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仍然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从动态角度来看,正如CMF报告中所指出的,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呈现出边际递减的趋势。202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为8.2%,2023全年下滑至7.2%,今年1至6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下降至3.7%,与去年同期相比显著下降。考虑到中国春节在年初,因此消费通常在上半年比下半年要高,所以第三季度的增长率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基于以上数据,今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能否得到消费需求的支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消费增长的关键在于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其的预期。1-6月,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同比名义增长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但城乡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61元,同比名义增长4.6%,实际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2元,同比名义增长6.8%,实际增长6.6%。由于农村居民存在大量的生产性支出,收入并不完全用于消费,所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关键在于城市居民,而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率长期以来低于GDP增速。中国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为37.2%,相比之下,与我们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51.3%,发达国家为58.4%。这体现了宏观层面的结构性问题,国民经济循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再生产)存在堵点,消费与生产难以匹配,收入水平的增长也存在问题。

导致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居民信心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就业。虽然我们的就业指标总体表现良好,符合政策目标,但结构上存在问题。今年8月,16至24岁劳动力的失业率为18.8%,而政策目标为5.5%。根据经验,这个年龄段的失业率通常不超过政策目标的三倍,是可以承受的,因为其中有部分是自愿失业。但如果超过三倍,就说明出现了问题。如果16至24岁劳动力的就业率不能得到充分支持、就业质量得不到保障,不仅会影响他们个人的消费,对整个家庭消费的影响也非常大。

从投资需求来看,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优势,在反周期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体制和政策手段更好地进行逆向调整,实现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有机结合。投资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从微观到宏观层面,我们具备相应的制度条件。

当前,我国的投资规模较为可观。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投资的增长率正在下降,2023年一季度增长率为5.1%,第二季度为3.8%,上半年平均在4%以上,今年上半年显然低于去年同期,反映出收紧趋势。从结构上看,今年1-6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0.1%、11.7%,说明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产业结构正在升级,技术密度和资本密度不断加大。

但投资主体主要是国有经济单位,去年国有经济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超过了7%,明显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今年上半年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6.8%,也显著高于全社会的3.9%。

去年,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0.4%,而今年上半年升至0.1%,表明市场力量的调动并不充分,投资支撑力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存在问题。截至今年前8个月,民营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占比为51%,而前几年该比例为58%,其持续的较慢增速导致累积的存量比重发生变化。

在供给冲击方面,房地产等行业的企业盈利能力受到影响。房地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滑。2024年1-6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利润率为5.41%,2021-2023年分别为6.81%、6.09%和5.76%。企业应收未收账款增速较高,进而企业对市场预期不乐观。

在外部环境方面,特别是美国有可能进入新一轮的降息周期,对全球经济恢复和中国的影响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

三、政策建议

接下来,我们需要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并提高宏观政策的一致性,例如财政政策,包括支出政策和收入政策的一致性。去年,扩张力度加大,今年继续延续了扩张势头和强度。扩大财政支出是为了刺激经济。但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增长率6.4%,税收收入的增长率为8.4%,而GDP的增长率略高于5%,这表明财政收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收紧。今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都在强调宏观政策需要保持一致性。今年政策调整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913亿元,同比下降2.8%,全国税收收入94080亿元,同比下降5.6%,而非税收入21833亿元,同比增长11.7%。这一数据可能体现了地方政府的反应,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宏观政策的一致性。

其次,在货币政策加大力度的同时提高其有效性。目前,M2和M1的剪刀差正在扩大,M2和社会融资规模都在30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今年6月,M2增速下滑到6.2%,为历史最低值,说明货币投放出去后不能形成有效需求,反而形成未来通胀的潜在压力。所以,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随着技术改革、产业变革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相信我们的供给和需求能够更加协调统一。

内容来源: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责任编辑:韩俊禹